你的位置:首页 > 业界观察 > 正文

紫砂壶的专业术语及手工紫砂壶制作程序

紫砂壶艺术网 时间:2017/3/13 15:17:19 【字号 】 【关闭

紫砂工艺经几代艺人的传承,发展到今天,能经久不衰,得益于优秀传统,特别是紫砂的这些本体语言,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当代人在提高艺术修养、品德等方面的同时,不应该疏忽传统技艺上的传承。

关于紫砂的专业术语有很多:譬如吸水率、烧结度、泥片镶接、流、矩车、肌理效果等等,纷繁复杂。近年来,跟着紫砂壶珍藏升温顺网络传播日益普遍,紫砂专业术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特点。玩紫砂,不可不知道这些专业术语行话,下面就给大家列举一些。

茶山: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茶壶长期使用,吸附在壶内的茶迹,人们通常称之为茶山。

茶山

太阳线:

      在紫砂壶内的底部,表面中心向四周呈发散状,如太阳光芒线的泥痕,称之为“太阳线”。

太阳线

筋囊壶:

筋囊壶是通过线与线的交织与结合,给人予美感。基本要求是: 筋纹随着造型形体的变化而深浅自如,线条纹理清晰。

邢洪林紫砂壶作品“秋韵”

光壶:

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圆器造型讲究“圆、稳、匀、正”,并要求“柔中寓刚”;方器要求“方中寓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

顾勤紫砂壶作品

花壶:

花壶以仿生为主,表现自然界动、植物及生活中的形态,别具情趣。 塑器造型一般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桩形造型。或者是在圆器及方器选型上运用雕、镂、捏塑等手法,将自然形体变化为造型的部份,如壶的嘴、把、盖、钮,或者是在造型的显见部位施以简洁的堆雕装饰。

鲍雯君紫砂壶作品—国色天香

壶体上这些堆雕,总是要求宁简勿繁,做到主次分明,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壶艺造型规则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着意于风格潇洒”。例如此类壶艺以松竹梅为装饰题材时,劲松要刻划出枝干劲拔,针叶挺秀,气势铿锵;秀竹则要求娴静有致,俊逸潇洒;冬梅又须主干苍劲,寒中独俏,素枝闲花,以简为主,达到疏中见密,少里寓多,富有活力气息的艺术效果。所以,紫砂塑器不仅应形象生动,构图简洁,而且应巧妙地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来增强其艺术效果。

包浆:

包浆之为术语使用的频率很高,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外行人听起来一头雾水像是在听鸟语,让人不知所以。 “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但不是普通的光泽,而是特殊的光泽,专指古物表面的一层光泽。大凡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才会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即所谓“包浆”是也。也可以这样说,包浆是在时间的磨石上,被岁月的流逝运动慢慢打磨出来的,那层微弱的光面异常含蓄,若不仔细观察则难以分辨包浆之为光泽,含蓄温润,幽幽的毫不张扬,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有如古之君子,谦谦和蔼,与其接触总能感觉到春风沐人,它符合一个儒者的学养。如果是崭新的器物,表面就不会有“包浆”,而是最普通的光泽,一眼望去锋芒毕露,像一位文化生意人善于夸夸其谈炫耀于世,用一个古董行专有词汇来形容,称之为“贼光”。

紫砂原矿:

很多紫砂艺人在推介自己作品时,夸大选用“紫砂原矿”。事实上,紫砂即原矿,破碎摧毁成泥,平常见到的紫砂壶所用原料都是紫砂矿石加工出来的,俗称“练泥”。

原矿底槽清

风化:

开采的矿料经过露天堆放,接受自然界的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崩裂瓦解,使原来密实的块状变化成松散的颗粒,质地由坚硬的石质结构演变为酥软的土质结构,这个过程称为“风化”。

经常用水淋矿石,加速矿石的风化(所用配图为邢洪林老师进行矿石风化

生料:

用开采出来的矿料常称“生料”。

熟料:

经过至少三个月以上充分风化后的矿料便为“熟料”。

紫砂泥料的陈腐:

泥料的陈腐亦称陈化,古名养土,俗称困料、困泥。即储泥。紫砂矿泥加工工序之一。开采后的紫砂矿泥,经翻晒、粉碎、风化、研磨、过筛、和水拌匀,制成约宽六寸、长一尺之湿泥块,放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气荫暗潮湿处(地窖),需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贮存起来,以改善泥料之性能。湿泥经慢慢陈腐,成为“腐泥”。其水份得到均匀分布,以利 坯料氧化,有机物质可得到充分分解 (腐烂)。经陈腐之矿泥 : 1.可提高、增强可塑性 ; 2.可减少成型和干燥时开裂。泥料陈腐时间愈长,所制陶器质量愈好。我国古代陶瓷制作中,认为储泥陈腐是一个部骤,陈腐时间大多在一年以上。

将筛选好的泥导入大缸里浸泡半年以上(所用配图为邢洪林老师陈腐紫砂泥料

老泥:

新泥其实是不少壶友存在的一个误区。紫砂的形成到今天都是经过了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了,都可以说是老泥。平常所说的新泥、老泥只是在陈腐期上区别而已。泥料的陈腐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越久越好,但在制壶前需重新回炼一下。陈腐期久的泥料色泽相对于陈腐期短的泥料要温润,可塑性要高一点。感觉没有那么硬。陈腐期短的泥制好的壶无水色,较难看。陈腐期长的有水色,较好看,经过泡养,温润凝重,不作任何加工,入手便光润古雅,可比三代铜器。

陈腐期:

即从将调配好、练制好的泥料放置阴湿处陈腐开始存放的时间,称为陈腐期。就如地下酒窖的陈年好酒一样,相对陈腐期越长,制出的壶就越光润古雅。陈腐期最短也要达到三个月以上。

炼泥:

用手工提炼泥料纯粹是个人的喜好问题。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颗粒分布不均匀,比较粗。机械提炼的泥料相对来说就比较细(真空炼泥)。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没有机械提炼出来的泥料要求高。不会影响到泥料的光泽。机械提炼出来的泥料做的壶要比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做的壶细腻些。

用石磨将风化成小块的紫砂泥磨细(所用配图为邢洪林老师古法研磨紫砂料

灌浆:

灌浆是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将含有石蜡的泥浆加热注入石膏模中,冷却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壶坯,经镶嘴、把并脱蜡后烧制成壶。但是由于灌浆所需紫砂颗粒至少要在200目左右,则使紫砂壶失去了应有的透气性。灌浆工艺特别适合于大批量的生产且成本较低,灌浆壶一个人一天可以灌300-500个。所以比较容易满足茶艺市场的要求。 灌浆壶里面没有条纹,所谓灌浆壶就是把泥料放在球筒里面打48个小时,就变成很细的泥浆,然后再把浆灌到开好的模具里面,等1-2分钟拿出来,放置晾干,就可以加工成茶壶了,没有工艺可言。灌浆壶用的泥料目数细,无颗粒成分,还掺有较多的玻璃水。

模具:

模具是拍打好的泥片放入石膏模内成型,取出后再精加工、烧制,这种工艺有助于茶壶造型规范,但同时也使一些工匠在学会打泥片之后,就不再需要学习打身筒,镶泥片的技艺,凭借着石膏模便可制作茶壶了。也正是这样,紫砂艺术遭受到挑战,创新精神被极大地打击。由于模具壶造型呆板,缺乏神韵,手工技艺含量低,也只可作为一般茶具或工艺品使用。

全手工:

全手工制壶工艺大概过程是:1.打泥片2.围身筒3打身筒4.搓壶嘴、钮、把5.装壶嘴、钮、把6.制壶盖7.开壶口8.修光、精加工9.落印款.。由于全手工制壶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掌握泥胚成型技巧,还必须利用紫砂材质特性,充分在作品中营造出艺术氛围。所以全手工壶不仅可作为茶具使用及工艺品欣赏,还具有艺术收藏价值。

目数:

紫砂矿料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使用筛过滤后泥料的粗细,称为目数。此过程亦叫过目。目数也有历史,宋朝中期26目-35目;清朝早期35目;清朝中期为55目-60目;(由于1957前一直采用手工炼制法,故目数较低,紫砂的通透性能更好,颗粒更粗,质感更强,关注微信号 ee2266 了解更多紫砂知识。这也是辨别老壶的标准之一)1958年开始出现机械过目,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1959年至今常用的有雷蒙粉碎机,以风力控制目数,机器粉碎的目数可高达140目-180目。如今制作的紫砂壶,采用不同的泥料炼制方法,基本目数控制在60目左右,以60目为基准,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反之则越粗。

半手工:

半手工壶,一般来说含有手工的成分在里面。简单说来就是:可以壶嘴、壶把、壶盖等用手工制作,身筒用模具制作;也可以是身筒用手工来完成,其它用模具制作。“半手工”也可以是通过手工制作,在最后用范型模具为作品整形,完成最后的校准工作等。在整个制壶过程中运用范型工具超过不多也可称“半手工”。

明针:

主要功用,就是在茶壶生胚制作完成时,将生胚表面,作精加工的修胚(修整,刮平...)等动作。古时紫砂艺人曾用一句话来形容明针的作用和工序特性。

烧结:

烧结度高则声音相对较脆,吸水率低,颜色滋润;烧结度偏弱,则相反,敲击声音沉闷,吸水率高,颜色晦涩无光泽。若第一次烧结度较高,捂灰成色会润一点,烧结度相对底一点,则捂灰以后会感觉壶表有些“涩”,但后者相对容易泡养一点。

下面以一把掇只壶的全手工技术操作程序,介绍一部分关键技术术语的含义与实际应用。

一个制壶者能在这些关健工序上肯下功夫,在过程中心领神会,就能掌握理解宜兴紫砂传统中的精髓。

1、打(打泥条、打泥片、打身筒)。做壶第一道工序,就是把泥料处理好后开始打泥片、泥条、然后打身筒。把配好的泥条料、底满片料用木制的搭只打出所需要的厚度、直径底、满片。打泥条、打片子叫打搭只,科格要求规定几搭只,就需打出所需要厚度的片子。打泥条要打出中间与两头,上下需保持一致厚度。此基本功,初学者就得学三个月,需耐得住寂寞,有毅力,不怕苦。师傅只要听到木搭只声,就知道徒弟的规范程度。

2、围(围身筒、围子口)。壶泥条打好后,同时准备好底满片,把围片放在转盘上,把泥条围好接口。围也就是定好了壶的直接尺寸,然后再打身筒,收底上好底片,然后收口,上好满片,这样初步就把壶的轮廓完成了。

3、擀(擀身筒)。壶身轮廓完成后,就需用木拍子擀出所需要的准确壶型,木拍子讲究的用柏木、枣木,近几年也用红木。打身筒,擀身筒最佳是柏木料拍子,其次是枣木料拍子,因木拍子的厚度、大小,材质的紧、密、轻、重都有讲究。柏木、枣木拍子适合打身筒、擀身筒。红木拍子本人认为适合拍、整口、底、满、上大只为好。擀身筒需技巧,拍子在壶身上的运走线条都有严格讲究,一个有经验,手上功夫过硬的制壶者,可得心应手擀出所需要的形体,而且壶体显得有精神。

4、篦(篦身筒、篦盖头)。用竹子做的规范壶身工具称为篦只,利用竹子的圆弧,用斜凿、锉刀精加工做出符合壶身外轮廓线的弧度,使用时把壶身放在木转盘上,用篦只在壶体上顺时针规范拖压,使壶面光洁规正。而且要达到要求的线型,一个壶一般需要做几块篦只才能达到,全凭个人对造型的理解,每把壶的造型,需每把壶的篦只,而且都应该是自己亲手做,经过几十年全手工做壶,会长年积累几百只篦只。这些积累一般收藏爱好者不到宜兴与紫砂艺人直接交流亲身目睹是不会了解的。

5、上(上大只,上脚砣,上子口)。把壶的颈与壶身粘合起来叫上大只。上脚砣,就是把壶脚圈与壶身连接起来。上子口,就是把壶盖与子口连接起来。

6、复(复脂泥,复大只)。上大只后,有些造型过渡不是清角,是弧线过渡,就需要复脂泥,待干后再做下道工序。

7、勒(勒大只,勒子口)。把竹、牛角、木等材质做出去掉R角的工具叫勒只,做出大只与壶身过渡要求的R勒只,勒出需要的弧度转折,制壶者需要有眼光准确把握造型,判断出R的大小勒只来表现过渡及和谐的造型之美。

8、清(清线脚)。上**只需上口线,线杠用竹、牛角、铁、铜材料做成,科格要求是先用竹线杠做清出毛线,待第二次再用牛角、铁、铜做出精线杠,再清出精致的线条,这是做壶工艺的一道重要工艺环节,需细心、耐心、精确。

9、搓(搓嘴、搓把)。预先准备好的嘴把泥,用手搓出需要的嘴把初型,需用手掌的技巧来控制嘴把的粗细与大小长短。然后弯出形体,有经验的艺人,搓出的嘴把能一步到位,且与壶身连接协调和谐,并富有神韵。

10、通(通嘴)。嘴搓好后,用铁尖刀**嘴料中心点处,两手握尖刀在泥凳上,边转边通,使壶嘴坯料内外受到压力形成壶嘴内孔,然后,用手指弯出所需要的弧度待用。

11、装(装嘴、装把)。是宜兴方言惯叫法,就是将已经准备好的壶嘴、壶把安装连接到壶身部位。

12、琢(琢嘴、琢把)。装好嘴把,先用竹尖刀,后用铁尖刀,分别把壶嘴把与壶身连接处加填泥料,同时要连接流畅舒展,这是做壶工序中重要的一道环节,需作壶者意到、眼到、手到。一把壶的品位高低、精神面貌也可从这道工序中明显反映出来。

13、卷(卷脚)。壶把、明嘴与壶身连接处、壶钮与盖顶连接处用铁尖刀的弧度棱角转出连接处的过渡关系。要求清爽利索。

14、虚(虚盖顶)。壶盖板好后,盖虚片放在专门虚坨上,用手掌边轻轻虚出所盖拱弧度。

15、筒(筒盖头)。把虚盖放在盖板上,用脂泥粘住,然后用盖头篦只篦出所需要的壶盖轮廓。

16、(盖头、壶底)。壶盖反过来,里面也需规正光洁,紫砂器与瓷器上釉工艺有所不同,瓷器是上釉。紫砂需里外光紧,专做的工具叫皖盖石,把牛角片2-3毫米左右,也有用紫砂料做成,一边做出需要的弧度,放在转盘上把里面 干净光洁,假底也是如此。我注意观察历代其它陶瓷产区的作品,只有官窑瓷器才有此讲究的工艺,紫砂工艺材质的特点与历代文人的直接参与形成了宜兴紫砂工艺的独特方式。

17、捻(捻的子)。用直径约1公分左右的竹管,边缘做出所需要的棱弧度,在的子的坯料上来回抽动,就可捻出所需要的壶钮也称“捻的子”。捻出的“的子”与车出的“的子”对比,显得更有精神。

18、推墙刮底。就是壶身里面加工操作的术语,壶外面光好后,里面要用竹子做的工具把墙、壶底顺时针推刮出整齐光洁的痕迹,作用是吃紧内墙、底的泥门,如有**可以弥补掉,泡茶养用,可爽快倒出旧茶叶,也是检验好壶的一道标准要求。

19、光(光明针)。用牛角开成薄片,做成方口、斜口、厚薄不一的工具,宜兴制壶人叫明针,用时把加工好的一头浸在水罐头里,待光壶时,右手二指可任意弯到壶身需要的弧度光压。光嘴、光把也是如此,就是明针加工修饰到制壶者的要求,所谓用来得心应手,把作品最后光压出精神气韵来。

20、敲(敲底章)。壶完工后,壶底要留下作者的名字章款。在壶上盖图章,坯体软硬都不行,需在干硬正好时敲章,制壶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一般摸一下壶底可感受出软硬程度,把壶反身壶口朝下,里面有顶柱支住,壶底用小木榔头在图章上四边均匀敲出印记,需清晰端正,然后晾干烧成。

以上这些方法是一把好的紫砂壶制作过程中所必须的主要程序。它是紫砂从艺者必须打下的扎实基础,是长久有用的。不要把传统的程式技法简单的误认为是守旧,值得从艺者用心体悟和广大的紫砂收藏者所了解。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紫砂壶艺术网)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