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紫砂人物 > 正文

忆古思今的曼生井栏

紫砂壶艺术网 时间:2017/8/28 16:21:39 【字号 】 【关闭

  陈曼生既是画家、篆刻家,又是文人、官员,作为井栏壶的原创者他也算是一位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师。因其博学并热衷实践,对于紫砂壶,陈曼生有其独到的设计理念,其作品从功能到审美,乃至文化寓意的延伸,都得到了和谐的综合呈现,因此曼生十八式成为沿用至今的经典作品,为后人打开了广阔的设计思路。我们可以从一把井栏壶中看到陈曼生深湛的学识和对生活、艺术的挚爱。

  曼生井栏壶的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位于江苏溧阳唐代零陵寺“澄观井”的石井栏,此壶成名后不仅博得文人的青睐,并经过历史的考验,成为紫砂壶中的经典样式。该壶泥色沉稳,质感温润,颗粒丰富,做工精湛。作品为柴窑烧制,略带窑变的色泽变化,远观整体统一,近观则富于细节变化。此壶造型样式古朴周正、铭文文辞优雅。平盖、直腹与圆肩、桥钮形成曲直的对比变化,形体单纯而个性鲜明,适合铭文布局。

  陈曼生在传承和整合前人的艺术成果中,提出了“撷古诸家之意”师古而“集大成”,其作品自成一体。他在宜兴当地为官居住六年,将其对茶事、茶壶的理解,倾注到该作品之中,流露出平易古雅的生活意趣。此壶为曼生壶中的精品,充分显现了陈曼生师承万物、古为今用的设计理念,体现出深厚的学养和哲学观。他将自然淳朴的道家风骨,雅正端庄的儒家审美格调,以及浓郁的宗教关怀融于作品,堪称以造型和装饰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他将千年古寺中的石井造型和铭文作为茶壶的蓝本,展现给我们一幅古代生活的文化场景。井栏造型的形象契合茶道文化的意境和美感,作品恰如其分地将井中甘冽的井水与壶中的清茗关联起来,使我们联想到饮水思源。《易经》第四十八卦“井卦”中:“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义为接近)至亦未橘(义为出)井,赢(音“累”义为毁败)其瓶,凶。”此卦辞表述了商周时代人们关于井的意义、构造与使用的一系列经验规约。首先井与邑的关系是“改邑不改井”,邑是城市,邑中有井,井的功能不改,井比邑的生命持久。即使城市街坊改建改观,由于井在泉上,功能还是一仍其旧。从这个意义上说,井是维系村邑之根。其次是,井深及泉而有水,养民有常,不变终始,以泉为源,常用不竭,常注不溢,是谓“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是说到井台打水的往者来者,不断地依井为用,井仍养物不穷,以其人化,谓之有常德。第三是汲水于井可以让人体悟,从井中汲水,瓶子接近出井时要格外小心,如果瓶子到了井口时发生毁败,则前功尽弃,给人以预警性的忠告。第四是井要清底修治;井水清澈,如果不被汲食,也令人感到哀叹; 井修治好了,其水甘冽可用,众人仰之以济,所以应“井收勿幕”,不要盖上井口,自擅其有,自私其利;能与众共享,才可以大成大吉。这种以井之体用来对井水演绎社会人生经验的方法,的确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哲理启发。我们可以看到,水井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如一地发挥作用,也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以此教化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井虽有常德,向人供水不吝,但人也不能对它取之无度,而应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够“井养而不穷”。古时以距离水井的距离来划分农田的所有权,建立了井田制度,《荀子儒效》 中有:“井井兮其有理也。”从而衍生出做事应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内涵,因此水井的形式无形中起到了劝导、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自勉自警的作用。

  此壶同时表达了陈曼生对古代文化和生活的崇敬和向往,以求福泽深厚、健康长寿,并通过铭文将这一题深化和诠释,起到了珠联璧合的作用。铭文刀刻湛,金石味十足,行文布局巧妙,充满文人的书卷息。铭文中所刻“此是南山石,将来造井栏……”是以南山的基石用作井栏,万代不朽,其灵性至此,必佛有缘,并指代饮此壶所泡之茶将与佛结缘。 佚名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山东商报)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