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紫砂人物 > 正文

紫砂壶大师吴鸣资料及作品欣赏

紫砂壶艺术网 时间:2018/9/10 10:24:28 【字号 】 【关闭

原标题:中国紫砂艺术年鉴2017-2018之吴鸣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意在总结、梳理中国紫砂艺术独特的民族艺术语言与崭新魅力,同时在当下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瞻仰未来新的面貌。在项目的行进过程中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与精进,同时提供一个交流与解读的全新艺术角度。

  此项目包含《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书籍与“薪火相传:行进中的中国紫砂艺术”学术邀请展两部分。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一书以紫砂艺术家为叙述单元,全景梳理和再现本年度中国紫砂艺术发展与繁荣全貌,忠实、客观地记录中国紫砂艺术领域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清晰地体现中国紫砂艺术传承发展的蓬勃状态。 力求以学术为标杆,以紫砂艺术家为基本叙述单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再现2017-2018年度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全貌,力求客观、公证,以年鉴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紫砂艺术的工具书。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

  第六期推荐紫砂艺术家:吴鸣

艺术家吴鸣艺术家吴鸣

  一、艺术家简介

  吴鸣,字怡陶,1957年生于江苏宜兴。1977年于江苏陶校学习陶瓷美术,1986年毕业于无锡轻工职大美术装潢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陶协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江苏陶艺》主编,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无锡市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宜兴市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美协副主席,紫砂陶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学术技术带头人。第八届全国陶瓷评比评委,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紫砂陶艺的传承与创新》项目主持人,高级职称评委,中级、初级职称评委主任。

  发表作品数百件,论文数十篇。二十多次获省、国家级专业奖,连续三次入选日本美浓国际陶展,并获评委特别奖。多次应邀出国办展、讲学、出版个人专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文化部、紫光阁、夏威夷大学、夏威夷文化基金会等机构收藏。兼诗文书画,集设计、制作、刻塑于一体,最早全方位进行现代紫砂创作研究。其创作融合传统、演绎现代、关注未来,自成风格,对现代紫砂创作有积极影响,被誉为“紫砂现代陶艺先河”、“新流派”。

艺术家吴鸣作品 齐眉之三艺术家吴鸣作品 齐眉之三

  二、艺术成就评说

  大味必淡 大道归真

  原载于《北京日报》

  当代紫砂艺人中最追求多变的人,非吴鸣莫属。吴鸣作为当代紫砂艺人“新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最突出的就是强调三个不一样:与其他陶瓷作品不一样;与以往紫砂作品不一样;与自己的其他作品不一样。所以,吴鸣的作品数量不多,但造型却很多,没有重复。他是将紫砂当成艺术品来作,其创作融合传统、演绎现代、关注未来,自成风格,对现代紫砂创作有积极影响。

  吴鸣的作品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体现出现代风格,“脸面”与过去不同。吴鸣喜欢浏览诗词文论,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很传统很怀旧的名称,然而作品本身,却现代感十足。

艺术家吴鸣作品 庄子·子非鱼系列 艺术家吴鸣作品 庄子·子非鱼系列

  《庄子·子非鱼》壶通体錾刻的波浪纹样中,拱出略带鱼吻意味的壶嘴,从中或许能捕捉到一点“鱼”味,而整体却徜徉流动着远古与时尚浑然一体之气,给传统哲学经典命题做出了一个现代文化图腾。

  《月圆月缺日相长》壶造型极其简明,半球体上一个月牙缺口,形成与欣赏者互动的审美磁场,月圆月缺,日子无穷无尽,人壶之间的对话也绵绵无穷尽。

  《云中子》壶通过简约流畅的线条、质朴浑厚的体量、空灵透达的孔洞,传递着远古石器、河姆渡陶器、良渚玉器的信息。

  《竹君子》壶则取竹子“刚而直,虚而节”的君子风度,组合变形似乎随意,形态极新却折射着严谨精到的传统法度。

艺术家吴鸣作品 段木趣集 艺术家吴鸣作品 段木趣集

  吴鸣要把紫砂泥作为一种材质,创作出各种有生命的形态来,把紫砂工艺品上升到纯艺术品。吴鸣对紫砂“五色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从作品自身的要求对紫砂泥的选配、调制进行处理,固有内质、天然肌理都美轮美奂,与其他“现代陶艺”相比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吴鸣关注艺术潮流起落,往往孕育出有意味有意境的形式。实体本身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形、色、空间处理后,这个实体所传达出来的是作者创作的心理审美过程,包括所思、所想、所喜、所怒、所哀、所乐。

艺术家吴鸣作品 盼系列 艺术家吴鸣作品 盼系列

  吴鸣的作品强调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如《盼》、《竹氏五兄弟》中几何图形的绵延再绵延,生成再生成的延续,对观者视觉造成连续的刺激,产生难以忘怀之印象,聚合成一股“力”的集合。由于意义之间的交织、溶结,成为一个整体,在暗示着希冀或亲情等诸如此类的感觉。这些作品是一组组有意味的意义群,也可称为有主题的群雕。

  吴鸣将整个制壶过程变得艺术化,在创作中,追求“大味必淡,大道归真”的真谛,使紫砂陶艺扩张了生命活力,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艺术家吴鸣作品 清波艺术家吴鸣作品 清波

  三、艺术理论著述

  陶路漫漫

  吴鸣

  1996年5月,第五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于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举办了该馆首次个人展——《吴鸣陶艺展》及《吴鸣陶艺交流会》,丑媳见公婆,好在以前创作每有所留,挑拙作七十多件展出。写《作者自语》代前言: 涉足砂陶近二十载,读些诗篇文论,接近书法绘画,偏爱民俗杂艺,关注艺术潮流起落。甘寂寞,多思考,广猎涉,重探索,下过苦功。喜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接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留”。大味必淡,大道归真。求文化品味,丰富内涵,形式多样;求新,耻与人雷同。因而也承受了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客观和主观的。苦、亦乐。用现代陶艺阳光审视、丰富紫砂创作,构筑新语言及个人风格。展出这些团团块块,既惶惶,又惴惴,望大家教吾。

  当时有两个想法:一是读作品与大家见个面,沟通一下。二是想在整个陶瓷较为低靡的状态下起些积极作用。展览颇获回音,预期目的亦达到。

艺术家吴鸣作品 八和 艺术家吴鸣作品 八和

  敦煌的思考

  1987年游历敦煌,我终生难忘。

  经许多代民间艺人文化智慧的积累,以彩塑、壁画闻名于世,曾令国内外诸多冒险家“神往”的莫高窟,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无数文化旅行者,而我更感兴趣的则是它周际的自然景观:鸣纱山、月牙泉、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大西北白的天空、黄的沙漠、灰的戈壁、青里掺红的山色,构成了我这个江南人从未见过的景象。那是一幅幅色彩丰富的灰调子画面,如要作画,根本无需调整概括颜色。我走进慌原深处,独自一人席地而坐,四顾杳无人迹,周围死一般的寂静,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似乎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有似乎唯有天籁与“地籁”存在。亘古千载、万载,甚至亿载的岁月积沉,汇成无比巨大的洪流冲击震撼着心灵,让我体味着一种精神升华。真想大哭一场,面对这逝去的岁月,这岁月凝固的痕迹。遥想昔日敦煌的辉煌,辉煌背后艺人的辛酸、艰难和希望,烛一样的奉献与消亡,是他们用心血成就了这辉煌。因此,那些不食人间烟火却又是靠人间烟火喂养而成的神仙们(塑像、壁画人物)才会如此光彩,有生命力,且伴随着永恒的忧伤。难道这就是艺术的本源?这就是生活?可否这样说:是生命造就了艺术,而这样的艺术又使生命得以延续?这种生生不息的轮回繁衍,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而我在这些感悟中是否已获启迪?

艺术家吴鸣作品 八仙·吕岩有剑 艺术家吴鸣作品 八仙·吕岩有剑

  “世有曼生,岂可无吾”

  紫砂发展史上有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清代“西 冷八家”之一陈曼生(鸿寿),擅长书画篆刻诗文。此公酷爱砂陶,自己参与设计砂壶造型,让艺人作之并施于书画篆刻装饰,从而写出了紫砂一段新历程,使之增加了书卷文气,上升到一个新境界。紫砂的所谓“文人气”就是在以曼生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参与而逐渐渗入的形成了纯艺术与工艺美术结合的特殊发展现象,导致了紫砂独特装饰手法——陶刻这门艺术形式的独立形成。这对中国陶瓷发展是一个重要。贡献,这种形式如今在其它5陶瓷亦常被采用,难与紫砂陶刻手法不尽相同。

  1978年1983年,大部分时间我是同书画交游。因当时专事陶刻,故必须有这些基础。临帖、学画、陶刻,几发面的积累对后来的创作非常重要,是我从艺生活的一段重要经历,成了创作内容的一部分,融设计、制作、陶刻或其它手法于一体,能独立完成任何作品,因此就避免了数人合作易产生的不尽和谐的矛盾,将创作贯彻到底,一气呵成。这与其他陶者不大相同,也是曼生等人所难以实现的。

  历史上陶刻以曼生及其幕友为最,他们的作品书画飘逸,文气浓郁,题意贴切,刻得痛快淋漓,形神兼备,与壶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这使我感动不已。我曾写过:面对这样的作品,那将是一种幸运,一次心灵的净化。我曾常面对这样的作品沉思,去体味艺术三味体味它带来的审美愉悦,那段时间全身心投入陶刻是有因由的,因这是我的职业。崇拜曼生亦有因由,因为他代表了最高境界。因此曾有“以,且不以曼生为然”的题款,也曾刻下了“世有曼生,岂可无吾“的少年狂言。虽唐突,也是有所求。遗憾的是,随着学习层面的不断广泛,觉得仅陶刻难以容纳整个思维,因此涉足其它诸方面,而不能以其作终生专业了。

  我的作品有一些完全是由陶刻构成的,但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陶刻了。我力求避免艺人们长期来形成的匠气与习气。气格上近曼生,题材上广猎涉,融入其它艺术手法,但不套用。或书或画,刀法随类而定,赋以完全独立的人格意气,审美倾向,求纯艺术风尚。

  作品《秋水长天》、《日出东山》用现代书法构式与形意相结合,似书画,避免仅为书法的单调而求得更丰富的意境,刀法重在流畅痛快,体现原书的韵味及书卷气息。《上古遗石》取向刚健、豪迈,吸收篆刻冲刀法,强调金石味,以传达瞬间随意、不事雕琢的感觉。《岁月友情》用提款形式,单刀空刻,填空补缺,记下当时所思。《集泉》则是吸收传统的双刀法,‘以刀代’,但不像传统爱顿笔及转折处机械地修得很光滑,起底时甚至故意不净,往往反而生动有韵,特别是行草更能传神。过分修饰易匠,与书法同理。同时注意用刀的爽利,留下刀味,体现刻的本质。几种手法有差异,感觉也就不同。陶刻是门非常优秀的艺术形式,值得研究探索,但须有文化渗透,缺乏修养将流于一般。曼生与一般艺人的区别亦在于此。

艺术家吴鸣作品 六艺修身·书 艺术家吴鸣作品 六艺修身·书

  人间珠玉,岂如阳羡一丸土

  我作壶是逼出来的。心重的仍是“陶刻”,壶只是形式。

  这也难怪,壶形虽千千万,但上品少、庸品多,看久了可能生厌。多少年来紫砂是在一个大范围内转圈,形制虽众,大感觉却“似曾相识”,代代做、年年做,翻来覆去你做我亦做。明者,留下一点清气,然大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两然都不知者,往往尽画蛇加足讹言谬传,遗误众生。就是山珍海味天天吃、日日看,也难保不厌出病来,况多数南称珍味。

  开始涉足壶即埋下伏笔“传达自我感觉为主,但又能抓住传统关节。事实上传统精华非常优秀,那种精细刻画,丰富塑造性能,含蓄语言,反复理理做的物吾交流,独特质地使之独秀于陶瓷之林。遗憾是当它树立起自身形象时,同时又限制了自己。师承方式、创作思、文化视野的制约,使之难以蜕变,不变焉能飞?

  读、思、做。再读、再思、再做。多读、多思、多做。或许会离本质越来越近,体味更深。紫砂那令人望而却步的制作方式,既可让你走入俗的泥潭,也会形成独有的品味:耐看、精致、微妙、丰富内涵,走入新的佳境,这是我所求的。它的文人倾向高雅气质,醉人心扉,当你注入新思维,放宽视野,也许就会找到令人激动的场景,找出理性结局。

  也许我就是这样走过去的,同时注意身旁身前及其它。诗、画、艺、文,相近的、相远的、相同的、相背的、过去的、现在的,甚至将来的。这种思考很有意思,就像砂泥在手中变幻,平凡走向了高尚,可寻出一个大大的世界来,真正的意义也许在此。珠玉不如丸土,非是论金钱。那寻觅过程中作者独有的情感倾注,审美思维及精神升华透过“丸土”传达给欣赏者,这种心与心交流的情感传达,岂是珠玉所能买?

艺术家吴鸣作品 谦谦君子系列艺术家吴鸣作品 谦谦君子系列

  大境界及《大语系列》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及至自说自话延伸出来的大味至淡、大流无疑、大气流通、大道归真等,我曾作了以此为题的《大语系列》作品,上述词语一部分是出自老子手笔,一些也可套拉出一些历史背景。我大致是这样理解:追寻大格局、大境界,从大的方面去思考而屏弃表面的花里胡哨,抓住本质。中国古代学者这种把握本质的深层思维,实际上道出了艺术的真谛。爱以后的历史中,这种学者型的思维同艺术的交融,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大陆作家贾平凹主编《美文》,大张旗鼓鼓吹“大散文”,开宗明义 提出追求大境界、大手笔的目标及取向高尚的文风。贾氏才华横溢,其文每有深见,情真意独。读其文集,颇多感慨、受益。后读海上余球雨所著《文化苦旅》,更让人掩面而思,扶几而叹!其落笔的高度,宏大的思考,横向纵向跨越时空的比较,可谓大手笔、大境界。那些朴素叙述,层层推理所透出的深层思考,揭示本质平实、博大精深,非一二日能成,必呕心沥血,长期追索。这些文字也许将成为一段 历史,以前不曾多见,以后也不必重复。我们作陶者是否也应该有这类似思考呢?

  我曾为自己的想法同他们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而暗自庆幸,同时也更充实了我原有的想法。虽然我知道要追求这种大手笔、大境界非常难,能力受限,也不易取得认同,有点苦修者的味道,但还是要勉力为之。

  《大语系列》的创作是从1994年开始的,雏形形成大约是1986年。这种思考还在继续。平时我曾关注一些国内的现代陶艺,我觉得同中国现代艺术一样有一些通病:急功近利、浮躁做作,体现了本质精神的失落。大部分作品虽在外形上不尽相同,但 总体上却给人“类似”的感觉,有模仿痕迹,缺乏独特深刻的个人风貌,没有进入陶艺深层。往往盲目崇洋,拉过一些皮毛的,甚至是陈旧的形式加以张扬,利用新闻媒介搞得风浪颇大。假若仅从一般意义上去“玩”,无可厚非,但要作为整体的创作不凡,距离似乎远了一些。基于这些想法,我力求寻找属于自己的饿东西,并抓住我们文化传统的根本不放,用它的厚度来支持思维与作品。同时在作品的形式、题材、涵量上求拓展、融入新的思维。《大语系列》即是我的创作实践。

  中国历史上有高山流水,知音难遇的佳话,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人亡琴毁的事态发展过程,更具悲壮崇高的意义。大音稀声、曲高和寡隐示着崇高境界的难求、难远。

艺术家吴鸣作品 竹林寻贤系列 艺术家吴鸣作品 竹林寻贤系列

  一次去博物馆看到了许多原始石器,那朴素、厚重、大度、单纯的形体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石器上凝聚着人类先民心血的不可思议打磨而成的洞眼,更是深深震撼着我。试想在没有 金属工具的缘故,靠人工磨成这些洞眼是何等的饿艰难,但这是为了生存所付出的牺牲,也形成了人类初期审美的萌芽,这举动正是大智若愚的境界。因此这些洞眼也就构成了作品的特殊符号,而富于象征意义。

  儿时,我常去看民间石工打制碾、磨、碑等。那周而复始、单调顽强的饿打击声,那为求生存的艰辛劳作,犹如石痕刻存心田,难以磨灭。再联想起历史各代的石雕艺术,无不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心血,因此斧痕也就构成了作品的基本语言,形成了《大语系列的基本格调》。

  这样的手法、形式在其他地方未见过,因此就将之视作自己的语言。当然并非将它们生硬凑合,而是经过思考消化使情感与形式合于一体,总体上有个大框架,具体形式、手法则拉开距离,减弱具体的物感,以抽象的形体强调主观感觉,使个性形式化。如《大巧若拙》形似石斧但体量更大,单纯的洞眼只是一种象征,全身如石器鉴痕,横竖成组,随意排列,不赋以具体形,只求在一般中体现崇高,在单纯中达到丰富,寓巧于拙。《大智若愚》则通体光滑,似 根木头开几个洞。其形又像个智者脑袋,正面鉴男体,头在窍上,有寓意,体下为日,示阳。背面刻女体,头亦在窍上,与男通,体下为月,阴也。阴阳构成生命,构成社会,构成大自然的一切。当把这些揉和在一起联想时,作品所体现也许并非仅仅是名字本义,而更富于其它广阔的涵义了。

  寻找崇高境界,独特个性,归真返朴,厚实大度,原始而现代,平凡而广阔是《大语系列》所求。

艺术家吴鸣作品 五经鉴史·易经  艺术家吴鸣作品 五经鉴史·易经

  中国意味,中国气派

  这样提法可能会有人认为保守,其实不然。现在常有“走向世界”、“同世界接轨”的说法。我无意去探究它的根据与基点,但感觉它比较笼统。东西方的人文环境有差异,一般地说:“西方喜欢标新立异、强烈、重表面;东方则是趋于深沉、含蓄、平和、厚实。前者重形式,后者重内涵。不管处于何种状态,都应有自身的特点。

  现代一些人在刻意追求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并唯以此为瞻、为时髦。我不想非议那些为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而接受西方优秀文化者,但觉得有些人某种程度进入了误区。中国文化有自己的饿根,有非常厚的东西,不应轻易抛弃。好作品除了形式,还应有后面的文化修养撑着。舍本求末除了功利上的目的,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有些国际场合中,甚至非常优秀的中国作品也不易被认可,其真正原因并非作品本身,而是地域、人文背景而导致理解方式差别造成的。如同我们不易理解西方,他们也不易理解东方。其次是阳春白血和者必寡之因素。我曾参与一个笔会,其中有几位画家画得非常好,有个性、有底蕴,我甚至开玩笑说:““成仙”了。但他们不无调侃地说:欢喜的人不多。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正如最走后的饿艺术家不一定是最好的,而是他们更合市场胃口,或者其它因素。紫砂目前在台湾的情况有些类似 之处,这是遗憾,也是规律。一些超前的作品往往要靠外国人认可而出名,因为他们能出价,在一些拍卖中可看出东西方艺术品的价格差异何其大!日本也有类似 情况,因经济发达,将本国艺术品价位提得很高,虽然有时作品并非很佳。这种经济决定艺术的因素,对一些偏见的形成往往是关键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东方的优秀艺术终会崛起。

  这并非贬他自大,我始终抱此宗旨:好的吸收,坏的扬弃,不论东西方,况且在一些国际活动中确实看到了一些令我非常激动、终生难忘的西方佳作。只是不能盲目跟着别人跑而失去自我。站高看远,从大的方面去思考,以我们熟悉的文化为基础,为求得真正有中国气派而面向世界的作品而探索,即使是没有结果,探索也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这样做,“做”最为重要,假若你的作品有独特个性,能揭示陶艺的本质,展示出大的境界,包容丰富的内涵,那无疑将会是世界性的。

  等待我的,将是终生探索。

艺术家吴鸣作品 阳羡溪山系列之二 艺术家吴鸣作品 阳羡溪山系列之二

  四、展览、获奖、收藏、出版信息

  主要个展

  1996年 吴鸣陶艺展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2000年 吴鸣陶艺展 堪培拉艺术学院美术馆、悉尼陶艺画廊

  2005年 吴鸣陶艺展 马来西亚吉隆坡紫藤文化广场

  2006年 吴鸣陶艺展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2008年 研墨磨砂·吴鸣书画展 无锡市书画院

  2013年 吴鸣水墨作品展 杭州

  2014年 中国当代陶艺家系列作品展·吴鸣作品展 宁波市文化馆

  2015年 怡墨研砂—吴鸣紫砂·书画作品展 上海东方陶艺中心

  2015年 怡墨研砂—吴鸣紫砂·书画作品展 江阴市博物馆

  2017年 怡墨研砂·吴鸣作品展 宜兴美术馆

  2018年 怡墨研砂·吴鸣作品展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

  主要参展

  1989年 第二届日本美浓国际陶瓷展 日本美浓

  1992年 第三届日本美浓国际陶瓷展 日本美浓

  1995年 第四届日本美浓国际陶瓷展 日本美浓

  1999年 第八届国际陶艺千年大会作品展 荷兰

  1997年 中国当代陶艺展 文化部

  2003年 延伸与突破—中国现代陶艺状态展 广东美术馆

  2003年 第二届全国陶艺展 中国美协

  2004年 第四届当代青年陶艺作品双年展 中国美院美术馆

  2004年 中国美协赴法作品展 中国美协

  2005年 第三届世界陶艺双年展 韩国

  2005年 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美术特展 中国美协

  2006年 第五届当代青年陶艺作品双年展 中国美院美术馆

  2006年 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 中国美术馆

  2008年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 浙江

  2008年 沟通与扩散——韩中陶艺交流展 韩国

  2008年 第十届国际陶艺展 夏威夷

  2009年 中国当代陶艺展 浙江

  2009年 当代国际陶艺展 景德镇

  2009年 第十届国际雕塑巡回展 美国

  2009年 文思物语-大陆当代陶艺展 台湾

  2009年 韩中陶瓷名人100人展 韩国

  2009年 景德镇当代陶艺展 景德镇

  2009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 (全国美展江苏展区) 南京

  2010年 第七届当代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中国美协

  2010你 中国当代陶艺展 浙江

  2010年 第四届景德镇当代陶艺展 景德镇

  2011年 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 中国美协

  2012年 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 中国美协

  2012年 第二届广东当代陶艺大展 中国美协

  2012年 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中国美协

  2012年 吴冠中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中国美协

  2013年 界·尚--第二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 中国美协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陶艺作品展 中国美协

  2014年 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名家名作展 晋中

  2014年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 宁波

  2014年 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 山东

  2014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 全国美展江苏展区) 南京

  2015年 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艺术展 米兰

  2015年 界·尚--第三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 中国美协

  2015年 人性超越多元--国际陶艺交流文献与作品展 北京

  2015年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联盟作品展 唐山

  2015年 百年景舟--宜兴紫砂南京特展 南京

  2015年 紫韻香江--当代宜兴紫砂器精品展 香港

  2016年 第二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 中国美协

  主要获奖

  1990年 第四届全国陶瓷评比 三等奖、优秀奖

  1992年 第三届日本美浓国际陶瓷展 评委特别奖

  1994年 第五届全国陶瓷评比 三等奖、优秀奖

  1998年 第六届全国陶瓷评比 二等奖二个、优秀奖

  2001年 第一届全国陶艺与设计展评优秀奖(最高奖) 中国美协

  2002年 第七届全国陶瓷评比 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二个

  2004年 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 金奖

  2010年 第九届全国陶瓷评比 银奖

  2010年 第九届全国陶瓷评比 铜奖

  2015年 2015米兰世博会金奖

  2015年 第十届全国陶瓷评比银奖

  作品收藏

  1997年 国家文化部收藏

  1998年 无锡博物馆收藏

  1998年 美国夏威夷文化基金会收藏

  1999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2000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2006年 浙江美术馆收藏

  2006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6年 国务院紫光阁收藏

  2013年 江苏凤凰美术馆收藏

  2018年 作品被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收藏(4件)

  出版著作

  1997年 《吴鸣陶艺》 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

  2002年 《吴鸣紫砂作品选》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 《吴鸣问陶》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0年 《紫砂·传承·创新》专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年 《怡墨研砂-吴鸣百壶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年 《宜兴窑》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其他

  2006年 第八届全国陶瓷评比评委

  2007年 《江苏陶艺》主编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新浪)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