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一个关于评论家要不要涉足书画创作的讨论,颇吸引眼球。有的人会直接认为,评论家既当裁判又当选手不可取,而艺术水平实在不入流。我以为,这种观点有点过了。评论家多一些书画实践没什么不好,书画家多些理论素养就更需要了。 历朝历代有关书画方面的文章多得很,实在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归结起来,也不外是几大类型: 1。史论性的记载,2。书画家的传记,3。作品的鉴赏分析,4。书画家的创作心得。 不同类型的文章当然有不同的要求和写法。但是,它们也有共通的地方,就是都要求作者必须熟知有关的书画史、各书画流派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所处的 时代背景、历史沿革、流派的演变、传统与创新、各自的艺术特色与艺术价值及代表作等等。只有对上述有比较详尽的了解和认知、评论才会有所依据,论点才会贴 切,才便于抓住所写对象的突出点而作为切入的所在。 作为一个书画界的评论者,应该对书画行当十分熟识和了解,甚至自己便是从事这方面创作的作者。我们不要误以为在需要写文章的时候只要去查找或学习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用以补充所知的不足便会凑效。这是无可能的。 当然,查找抄录一些有关资料以作为文章的佐证也不是一概不好,很多作家在很多情况下也会去查找一些资料,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核实、印证自己的见解或记忆的不清,这是严谨治学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 要写好书画评论,除了对美术、书法的关注了解之外,还有一个是评论风格的问题。评论要有论据,更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观点以越鲜明、越尖锐、越有个性特色越好。这样,就会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比如李小山的“中国画穷途末路”说、吴冠中的“中国画笔墨等于零”论。 写书画评论,具备了上述的条件还不够,还要对文学本体的研究,这个“文学本体”是指对文学创作的体裁、语言、形式、修辞等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只有当你熟习 了这方方面面的要求和特点之后,你的行笔才会自由自在,你的评论才会有文气、有功底、有修养、耐得看。当然,最好的文章不是只靠语言、修辞便能写得出来 的,好的文章要靠真挚的感情(真情实感)、言之有物地以平实的语言慢慢道出。“看似平淡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应该是最高境界。 前文已讲过有关切入点的问题,我觉得写好某个人或某个事件,找准切入点是关键,这个切入点必定是其最特别、最突出、最耀眼的地方,一旦找准了,文章便好组 织了,搜集素材便有方向。当然,写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切入点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评论者有不同的切入标准,这就需要慧眼,需要选择。写人物如何润辉,我是 抓住他潜心学问、埋头苦干的特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不甚关心”;写郭子良是把握住其能收放有度、全面发展的突出之处等等;写韩浪则抓住其不拘小节、野 性任情的特点。写画评则尽量避开就一画论一画的狭隘,如:谈钱松岩既重点分析了某一作品,同时也分析了之所以能产生如此作品的前因后果。 最后一点,我个人认为书画评论者或是书画理论工作者,不要做门外汉,要有实践、要有书画创作的真正参与和实践,从中了解创作的苦与乐,得与失,并从中总结 出一些规律与见解,没有实践经验的理论是从理论到理论,只能解释一些表层的东西,很难点到深层的方面,而且很难避免隔鞋骚痒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很多人都认 为好看的书画理论或评论,不是纯理论家能写得出来的,而是出自书画家自己。 书画家不一定就有很好的文笔,但前面我已谈到“言之有物,有感而发”是文章的灵魂,恰好在这方面书画家在不断地创作实践中,既发现问题又解决问题,把这些 过程整理记录下来并略加组织,本身便很生动了,比你空谈什么超现实、什么现代解构、后岭南、新生代等不着边际的一大堆名词和理论,强得多也实在得多。因 此,我常常建议,书画家不可只满足于能书、能画,还要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学习心得、创作体会,这既是对创作过程的记录,也是一个练笔的过程,久而久之,厚积 可以薄发,你的文章便也会自自然然地、顺理成章地觉得好写、易写。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新快报)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
编辑推荐
展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