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都不着家,总算消停一下;今日起个大早,立马开始试茶。”一首打油诗,几多试茶趣,植榕斋斋主陈楚平的朋友圈,几乎每天这样开始:从第一声“早安”配图中的茶饼,到一天结束时的“晚安”茶汤,他的生活记录可以直接概括为“茶、茶、茶、茶……” 打油诗里试茶趣 “今日阳光明媚,沏壶正岩肉桂;静心含英咀华,洗去一身疲惫。”这不,元宵佳节刚过,陈楚平又开始试茶了。今日易武“旧庙寨”,明日班章古树晒青毛茶……他的微信朋友圈,更像个“试茶”小课堂,甚至成为了不少朋友学茶的必看“小灶”。不光有美文美图,还有品茶的门道,打油诗后面总有专业的评语跟上:“干茶条索紧结有锋苗,身骨重实,色泽浅褐绿油润,白毫尽显,香气纯正沉稳……” “我其实是在给大家提个醒:要想把茶做好了,要想懂茶,自己必须要试。试茶的好与坏、价格的高与低、茶在仓储过程中品质变化的过程……”陈楚平说,道理虽然简单,但未谙此道的人,生活中依然屡见不鲜。 在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就有一些人常带着捡漏心理,企图可以用便宜的价格搜罗到价值较高的好茶;在近些年普洱茶的收藏热甚嚣尘上,也不乏外行的投资人希望捞一杯羹。但他们只知其名,不知其味,容易上当受骗。“所以,茶,这样一片树叶,关键是自己喝才能懂。” 要试茶,茶越丰富越好。由于陈楚平主营普洱茶,普洱茶产区各个山头的茶都必不可少。以易武茶为例,他集齐了云南勐腊县易武镇27个寨子里生产的茶,“我一直拜托一位合作多年的茶厂长进行搜集,今年刚刚凑齐,它们被我当做图书馆里的工具书,作为标准样本,可以不断对比茶之间的差异,让自己更加专业。” 在陈楚平的茶桌旁,一面紫砂壶墙十分抢眼,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紫砂壶有20多把,一把紫砂壶泡一种茶。“人多的时候要试茶,这些壶都能用上,一把接一把,好不热闹。”如果这还不够形象的话,看看他脚下那18升容量的胖墩墩的水桶,忙的时候,三四桶的“试茶”用水早已不在话下。 专业人做专业事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不仅见证了陈楚平的工作态度,也成为了他的人生信条。“客户把要求提给我,他们放心,这就是对我专业最大的肯定。” 时光荏苒,这个“专业”已陪伴他走了近半辈子。在安徽农学院还未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之前,湖北小伙儿陈楚平成为了这里1980级的一名学生,主修机械制茶专业。“小时候家在农村,常看到大人们在田间劳作,特别辛苦,所以一心想着长大后能学上农机,给他们减轻负担。” 当时专注学机械的他,并没有意识到,专业后缀中的“茶”,反而在他日后生活中占据了更重的分量。“当时对茶没概念,家中偶尔来客人时,大人说倒‘茶’,其实就是一杯白开水。最好的也不过是糖茶,就是在水里加一勺糖。” 大学的专业教育,彻底颠覆了陈楚平自小对茶的认识,并正式让他与茶密不可分。 毕业后,在北京市茶叶加工厂的工作,更加深了他对茶叶的审评实践,验收、定价、拼配、指导生产,都是他分内的活儿。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他赶上市场浪潮下海经商,一家又一家主营茉莉花茶的门店遍地开花。“那时的马连道只算是北京的郊区,都是厂房,我算是最早在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里扎根落脚,并做到现在的。” 在绿茶、茉莉花茶等当季产品的销售中,陈楚平还在不断探索。“我当时一直想做两样东西,一个是普洱茶、一个是紫砂壶。”在他看来,茶叶经营最大的风险是应季。“像绿茶这些产品,一般流传着这样的规矩,当年是宝,隔年是草。如果库存没有计算好,最后有积压的话,很可能会损失惨重,有着极大的经营风险。” 在此基础上,他看到了黑茶的商机:耐储存,且越陈越香。当时普洱茶的收藏,主要被集中在香港。他辗转在湖南等地,开始转做黑茶贸易,心里却一直对普洱茶念念不忘。终于,他在一次机缘中拜“普洱教父”白水清为师,正式开始了普洱茶的贸易销售…… 几十余年的茶叶经营,也带来了陈楚平对这种贸易往来的思考。 “为什么说,专业人做专业事。其实,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贸易,我们的专业行为更多地已关联到了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这才是这种商业行为的意义所在。到现在,还有十几二十年前喝茉莉花茶的老客户在我这儿买茶,我不把它看作生意,而看作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种被需要和被信任的感觉,给我 带来一种莫大的快乐。” 坚持写黑板的“陈老师” 在朋友圈是陈老师,在现实中,陈楚平更是一位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茶老师。 早在最初来北京就职时,近20岁的他便走上了讲台。“当时公司很注重对员工的基础培训。全北京所有零售店的店长需要轮训,我就给他们讲课。”这样一边工作一边当“老师”,一干就是近30年。从2000年开始,社会上茶叶的培训机构需要培训资质、评茶员、茶艺师,需要职业技能大纲进行系统培训,陈楚平又被邀请开始了培训机构的讲课。“培训工作一直没有断。” 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陈老师的用心———他讲课从来不用ppt。 “会发现用完ppt,学生的眼神比较茫然,他们不记笔记,最后都来拷u盘,可实际上,回去他们未必会看。”陈楚平的眼中透露着一种“了然”。 写黑板则大大不同。“我能掌握学员们学习的进度,他在听的时候也会记,并根据理解进行重点圈画,我们之间的讲与写是同步的。上课时,师生之间也有交流,尤其是眼神的交流。如果学生看ppt,我也看ppt,还有什么交流呢?” 陈楚平教授的课是茶的基础理论,在他看来,这些内容是根基,最重要。 “比如六大茶类要分六大茶类,为什么不是七大类,而偏偏是六大类,这和它本身的构造机能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核心基础的东西弄清楚了,对茶的系统性才有认知。若是把零散的茶单独地看,根本看不完。” 陈楚平形象地把这种教学类比为教音乐。“我教你唱一首歌,你只学会了这一首,其他的歌照样不会。但如果我把乐理教了,你所有的歌都会唱了。我教的就是茶的乐理。很多人看茶最疑惑的是,不知道茶的品质特征在哪里,有的知道工艺,不知道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这都需要系统性的教学来梳理。” “其实为什么把茶店名字叫植榕斋,也是因为作为培训师,我愿意植树育林,把自己在茶行业累积了几十年的经验,传递下去。”陈楚平如此介绍自己。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人民政协报)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
编辑推荐
展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