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生五德,人必应其一,命乃天定,但运却是可以后天改造的。人生没有彩排,每个细节都是现场直播,每一个选择都应当慎之又慎,所以我们的祖先提倡心若止水的心灵境界,将人生化作舞台,没有精彩的彩排,言行一致是成功的开始。 周仁林与紫砂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幼年时的一场车祸,他原本的人生轨迹可能并不会与陶都宜兴有所交集,正是由于那次意外,他来到了这片土地,学习成长,经历了社会的磨砺,找寻到人生的另一半,并且哺育子女,在此安居。 宜兴丁蜀是一个陶瓷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在霓虹灯下,在一位位大师艺术家的光芒背后,是许许多多如周仁林一般的制陶者,而作为一名外来者,想要跟当地人一样站稳脚跟,必然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没有家学渊源,没有名师指点,想要做一把茶壶,只能靠自己一点一滴的摸索。当笔者问他,既然这么困难,为什么还要做紫砂的时候,他笑着回答:“喜欢”。 没有鲜花簇拥,笑得依旧灿烂;没有掌声喝彩,生活依然快乐;没有万贯家财,也没有名车豪宅,依然在平凡的人生中沐浴着幸福的春风雨露。周仁林喜欢紫砂,从他的眉眼中透露着真诚,他和他的家庭把紫砂作为一份事业来经营,夫妻俩一同制作紫砂壶,在周围朋友们的帮衬下,他们共同创下了这一间小小的“福林缘”,这里既是他们的工作室也是他们的家,所以他们很用心的呵护经营,生怕产生一点点瑕疵,进而影响了“福林缘”长久以来积累下的口碑。 刚刚接触紫砂的时候,周仁林并没有觉得用一块泥巴做一把茶壶有多么困难,而在很多前辈大师的口中,紫砂也确实并非那么困难,但就如同圣贤所说——“知易行难”当他真正尝试做一把茶壶的时候,他才猛然发觉,这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于是他钻研、他学习、试图弄懂其中的奥妙,而当他懂的越来越多,却蓦然发现,原本简单的事物竟然变得复杂起来,而懂得的越多,未知也就越多。显然那个时候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紫砂的魅力所吸引,在哪一刻他沉沦了,他入迷了,当醒悟过来的时候,也就不可避免的喜欢上了紫砂。 三月的江南还带着一股寒意,桌子上茶烟淼淼,饮过一杯清茶,周仁林用那种清淡的口吻诉说着那一段过往,从中让笔者明白,他也曾因为工作的卑微而懊恼,为生活的艰辛而沮丧,为前路迷茫,但经过那一段时光的沉浸,通过对紫砂的专注,思想似乎经受了一番洗涤,澄洞空明,回荡着一个个情感交融的漩涡。从此不再感慨现实,而是勇敢的活在当下,虽然遗憾于自己的名款不能留存于自己的作品之上,不能享受到丝毫人前的掌声与俯仰的声名,但那一把把茶壶是实实在在的,自己的作品能够受人喜爱,已经足以令他满足。成不了森林,可以选择做一棵小草,成不了大山,可以选择做一颗石子,关键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准了位置,即能脚踏实地,而一个人倘若能永远坚持脚踏实地,那么他就已经成为了掌握自身命运的舵手,携手于家庭,无惧于汪洋。 春雨绵绵,下午刚过五点,天就已经有些暗了,“福林缘”的泥凳前亮着灯光,工作台上是一把即将完工的“石瓢”,周仁林会不时的跟穿着工作装的妻子聊几句话,而他的妻子正在对茶壶做着最后的打磨,这样的交流他俩已经持续了很多个日日夜夜,彼此已经习惯,所以制作时候的双手没有产生一丝的颤抖。 传统的光素器是紫砂壶是“福林缘”生产的最多的种类,虽然时下艺术界推崇创新,但在当下很多人的印象里,紫砂壶还是应当属于那种古老的光素造型,“西施、石瓢、掇只、仿古……”周仁林做的最多的就是西施,这类小品似乎颇受喜爱功夫茶的顾客青睐,一把全手工的西施需要不少工时,所以在订单多的时候,就是“福林缘”忙碌的时候,但为了保证品质,周仁林宁可将制作的时间稍稍延误一些,这虽然可能让“福林缘”错过了不少新订单,但却挽留了所有的老顾客,久而久之这些老主顾便都成了周仁林的朋友,正因为这份对手下作品负责的态度,让他的老主顾们就认准了“福林缘”。 时代的进步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这个世代的紫砂艺人,也许某一天,茶壶底座上的名款会为一道二维码所取代,随意一扫便能获得制作者的全部信息,周仁林期待着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但在之前他觉得他还能将茶壶做的更好。 跟朋友喝茶聊天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情感的传递就是这般的潜移无声,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而人生中下一次的磨砺又总是在前方等待,不过看着身边的朋友用心灵的阳光驱散了生命中的阴霾,总是能令人感动和愉悦。 未来还很漫长…… 他还在紫砂的道路上前行…… 周仁林——一个平凡的紫砂艺人。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辽一网)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
编辑推荐
展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