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紫砂新闻 > 正文

因他十年坚持 失传三百年的“黑紫砂壶”重现人间

紫砂壶艺术网 时间:2018/1/16 8:13:37 【字号 】 【关闭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这句诗,说的是紫砂壶。

我国的紫砂茶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历来受文人青睐。而创烧于明代的黑紫砂,又乃紫砂中的极品。由于泥料难得和烧制工艺复杂,黑紫砂器极其珍贵,为皇室及文人士大夫专有,价抵万金,陶家一有烧成皆贡入朝廷,民间难得一见。清乾隆后,黑紫砂因种种原因失传于世。

黑紫砂“供春”,器型古朴自然。

2015年,“陶都”宜兴,画家、陶艺家袁野终于等来了第一把烧制成功的黑紫砂壶,“通体乌黑,着色均匀,为‘茄瓜’造型。”这是他试图复原黑紫砂壶烧制工艺的第十年。2017年,黑紫砂烧制技艺入选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袁野被评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烧制前的紫砂壶

目前,“黑紫砂重现人间”黑紫砂艺术品赏会正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橱窗中整齐摆放着由袁野烧制的80多把黑紫砂壶。谈起与紫砂壶的缘分,他说,未来还要继续“复活”失传的白紫砂壶等器具,“建一个黑紫砂器博物馆。”

用十年“复活”黑紫砂

袁野出生于江苏沛县,毕业于江苏省宜兴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后,又赴中国美术学院学画。后被分配到广东肇庆博物馆工作。“从读研开始,就关注失传文物,白紫砂、黑紫砂在清代资料中都有记载,但已经没人会烧制了。”袁野说,博物馆的工作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紫砂壶,在文物品鉴方面积累了许多知识,“有次去故宫参观,隔着玻璃橱窗看到了黑紫砂壶,一下子就痴迷了。”

2005年,袁野决定着手复原黑紫砂烧制工艺。彼时他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居住地也由广东迁移到上海,住在闵行颛桥。而宜兴则是紫砂壶的原产地之一。从那时直到现在,他一直维持着从上海到宜兴的高频率往返。

复烧黑紫砂,最难的是找到合适的泥料。十年时间里,他先从宜兴的古窑中起步,利用窑址里残存的黑紫砂碎片,推导原料以及烧制时的温度,“由此触摸到形成黑紫砂的肌理。”目前,宜兴紫砂的主流泥料有20多种,而明代文献记载,宜兴紫砂颜色曾一度高达53种,大量的泥料类别、紫砂类型随着匠人的去世而失传。袁野尝试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泥料,每种泥料都需要烧明白其温度的下限和上限,经过十几次反复的烧窑记录,才能弄明白泥料的温度区间。但这些实验几乎都失败了,“泥料不对,温度达不到,就无法烧黑。”

在复原黑紫砂烧制技术后,白紫砂壶的烧制也迎刃而解。图为白紫砂“玉兰”

数年后,他才在宜兴黄龙山找到适宜于黑紫砂壶烧制的天青泥,“这是宜兴紫砂最优质的泥料。”黑紫砂壶的制作要历经选矿、制泥、作坯、烧制多个环节,且需经三次以上反复入窑煅烧,每次的烧制过程温度都不相同,最高温度达1300℃。高温之下,泥料产生窑变,成品可呈现均匀的黑色。“入窑时,推进去是红色的,出来后是黑色。红与黑,就像两个极端。”通常,由于原料的差异,多数宜兴陶艺匠人习惯烧制的最高温是1100℃,“因为过了这个温度,壶就塌下去了,变形了。”只有天青泥才能顺利烧制成黑紫砂壶。

古代的黑紫砂壶,是在龙窑中由柴火烧制而成。为了模拟古代龙窑的烧制工艺,袁野在窑炉上做了改动,先用天然气素烧,以固定胎体,而后逐渐升温,最后一次烧制才用柴火,“陶瓷很神秘,每一把都不一样。所以更需要和古时候的烧制气氛达到一致。”

2015年,黑紫砂的烧制工艺才逐步稳定下来,“基本上一窑里边,三分之二以上都能呈现完整的黑色。”此时,距离他第一次烧制黑紫砂,已经过去了十年。

色如点漆润如玉

黑紫砂壶胎体黝黑、色如青铜,在光线下能呈现出色彩变幻的青黑色。虽经过高温煅烧,壶体却并未瓷化,不但保持了良好的吸水率和透气性,而且利茶性更佳,泡养时间越长,壶色愈发黑润灵动。烧制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使其壶体有磁性,可吸附磁铁。

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的黑紫砂壶,有石瓢、茄瓜、如意等多种器型,每盏壶都各有蕴味。袁野也仿制了一把供春壶。供春壶是中国紫砂壶的重要象征。相传,供春壶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宜兴制壶艺人供春所制。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擅长制作紫砂壶,供春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一颗银杏树的树瘿,制作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此壶古朴可爱,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便闻名于世了。黑紫砂“供春”造型粗粝而有美感,壶把手犹如一根树枝弯曲而成,生动自然。

在能稳定烧制出黑紫砂壶之后,袁野做了更多的尝试。2016年,他根据上海市花白玉兰的模样,设计了一款名为“玉兰”的黑紫砂壶,器型圆润可爱,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玉兰花倒扣在壶身上。“由于壶身线条处理很复杂,直到现在烧这个仍是战战兢兢的。”袁野说,有趣的是,某一次烧制中,有一款“玉兰”还产生了窑变,整体呈红色,壶嘴附近还有淡黄色的斑点,“这是手工艺的魅力,你无法预料到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后来,“玉兰”获得了上海白玉兰陶瓷奖创意奖。另一把名为“万古滴翠”的黑紫砂壶也非常有特色。壶嘴的位置恰巧有一滴呈淡黄色的“窑汗”,成就了此壶的独特性。“万古滴翠”在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茶器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

图为“万古滴翠”,曾获金奖,壶嘴上恰好有一滴呈淡黄色的窑汗

2017年,黑紫砂烧制技艺被列入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袁野是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在闵行区光华路,黑紫砂非遗传承馆正在建设中,未来将进行黑紫砂烧制技艺的非遗教学、科普与体验活动,“还想用黑紫砂壶和非黑紫砂壶,在现场做对比性的沏茶实验。同样的茶和水,进入黑紫砂壶后,立马变得不一样了。”而就在今年,作为“中国茶器展”的系列展之一,袁野还将携自己烧制的黑紫砂壶,赴故宫博物院展出。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解放牛网)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相关新闻
·因他十年坚持 失传三百年的“黑紫砂壶”重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