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器的生产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曾有无数文人雅士将自己的诗情画意镌刻在陶土之上,让它随着紫砂壶流芳百世。现在的蜀山和紫砂有着浓得化不开的缘分,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紫砂大师,比如王寅春、周桂珍、曹婉芬、张红华等等。对于这些人而言,紫砂是他们炽热一生的理想,他们究其一生不过是想让紫砂在艺术长河上熠熠发光。而著名陶瓷艺术大师庄玉林也是生长在这里。 缘起:蜀山紫砂两相宜 蜀山和紫砂厂有着大片大片的麦田,风一吹,泥土的芬芳夹着旷野特有的气息就扑面而来,那里是小孩子们当之无愧的天堂,也是庄玉林梦开始的地方。他小时候最喜欢在里面奔跑玩耍,享受无边无际的自由。母亲工作的紫砂厂,是沿着田埂一眨眼就可以跑到的地方。那时候,母亲已经是紫砂厂车间的成型工人了,他常常扒在窗户上看母亲熟练地工作,母亲和她师父王寅春等人行云流水般的创作深深地惊艳了庄玉林的心灵。
毫无疑问的是,紫砂工艺厂的一切带给他最初的关于美的感受,而母亲对于紫砂壶的喜爱是影响他选择紫砂的最重要原因。庄玉林说,我母亲出生在潜洛,那里做壶风气很盛,外婆一家子都在做壶。那时候认真努力做一个月,就完全不用担心生计了。而儿时的耳濡目染奠定了他一辈子的选择——紫砂。 坚持:时光荏苒真心现 1981,庄玉林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当时瓷厂等国企单位炽手可热,他却报名了紫砂工艺厂当一个学徒。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恩师顾绍培。庄玉林坦言,师父顾绍培在各方面管理都是非常严格的,但几个师兄弟在一起你追我赶的,即使每天七点钟上班,十点以后回家,也并没有觉得辛苦。
有一次,老师在做一把 “六方漱流壶”,他觉得有趣,就在一旁悄悄临摹,完成之后,老师便告诉他哪里还可以改进——包括起身筒时需要使用虚坨等等。就这样,日复一日,和顾老师学习的这几年,他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知识经验。这更坚定了他要在紫砂制作这条路上前行的决心,因为对于庄玉林而言,做壶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件难事。
如果说紫砂工艺厂跟着顾老师学习的时间为他日后成为陶瓷艺术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1988年他在厂里跟着中央美术学院老师学习到的创新设计、制图方法等就是如虎添翼。专业的老师让他有了更系统专业的设计和审美能力。 在紫砂壶形状的选择上,1993年是一个分水岭,他从一开始的圆器为主,方器为辅转为方器为主,圆器为辅。因为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人就知道内敛,最好的生活是适当的圆融,风格的转变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创作的成熟,之后的“六方醒辰壶”、“雅竹壶”等壶堪称他的代表作。 而 “高六方壶”则是一把任谁看了都会心生欢喜的紫砂器。它仿乾隆年间的样式,古朴醇厚,细节中可见匠人巧思。一般人会采用泥绘的手法将壶上应有的线条体现出来,而庄玉林使用“线梗”,狠下苦工将其做了出来。2002年到2003年期间,庄玉林制作了五把“高六方壶”,可惜成品只有三把,三把成品壶又分别流落在日本、香港和台湾。 无悔:春蚕到死丝方尽 除了从不放弃制作技艺的学习之外,他一直热爱着紫砂器文化,名家巨匠的思想和作品像是无穷尽的宝库,他孜孜不倦地从中吸取精华。庄玉林说,“学习紫砂历史,如同紫砂结伴步千年路云和月,从而得获紫砂的妙音真谛,这是从业紫砂的前提。” 功夫从不负有心人,他的作品《六方开光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六方醒辰》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一等奖,《玉泉方竹》也荣获中国轻工联合会金奖。
但已经是研究院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庄玉林,骄傲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他说:“紫砂行业竞争比较大,跟不上形势就会淘汰,我有幸能得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一方面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结果,我当然感到很高兴,另一方面也要再接再厉,认真做好每一把壶才是正经事,荣誉毕竟属于过去,我年纪也不大,才五十多岁,正是可以好好做壶的时候。” 回首半生,在熙熙攘攘的紫砂界中,人们从来听不到庄玉林的声音。他所有语汇都倾注在紫砂壶上。寻常日子的每一个清晨和黄昏,庄玉林总是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室内,专心做壶。他听不到嘈杂的喧嚣,因为他内心安静;他看不到功利的争斗,因为他专注于壶艺。他总是用一双灵巧而皲裂的手,永无倦怠地构筑着紫砂的神奇。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工信部工业文化中心)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
编辑推荐
展会信息
|